藝術品拍賣市場出現“三角債”怪圈
發布時間 2007-07-19
拍品賣出收不到錢,買家買到東西不結賬,拍賣行寧可墊付也不敢催賬……中國的拍賣市場出現了“三角債”怪圈,欠錢充當“黃世仁”的大有人在,而拍賣行和賣家只能成為可憐巴巴的“楊白勞”。
■現象:拍賣行成了借來生蛋的“雞”
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如今大多拍賣公司都面臨著“討賬難”、“征集難”的困境,其主要原因和上述怪圈有直接關系:一場拍賣會下來,公司所有員工不能休息,立即開始準備催款及征集工作,但是由于和買家有著多年的合作關系,許多買家明確表示目前不能提貨,原因是沒錢。對于這種解釋,許多拍賣行不得不忍氣吞聲,只能任由買家耗著,但是也不能得罪。
實際上,這些買家并非沒錢,而就是不愿結賬,理由是這樣會占用自己的資金。其實那些買家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――為了避免占押資金,同時也為了避免出現拍賣公司下次不收貨的風險,因此甘愿把拍品“寄存”在拍賣行,待下次拍賣會開始時,直接通知將寄存的拍品上拍,最終賺錢后讓拍賣行扣除此前所欠的貨款,而自己只得利潤。如果拍得并不理想,有的寧肯毀約,甘愿犧牲第一次購買時所交的保證金。
這樣,買家的風險降低到了最小,憑借多年的關系,他們已經把拍賣行當成了借來生蛋的“雞”。
■賣家:最大風險的面臨者
和買家相比,賣家的風險就大了很多。自己辛辛苦苦淘來的一件作品,好不容易送進拍賣行成功競拍,但是因為買家不結賬,自己也只能等。為了不得罪拍賣行,有些買家寧可愿意多等一段時間,一些急著用錢的賣家只能多次討賬,只有遇到信譽較好的拍賣行時,才可以拿到拍賣行的墊付款。
“選擇拍賣行必須得慎重,得選那些信譽好的。”一位業內藏家告訴記者,他就遇到過賣東西拿錢難的問題,雖然與拍賣行簽訂的合同上有按期付款的內容,但是因為自己手中還有作品要上拍,最終還得求著拍賣行,因此也不愿意與之撕破臉。一般情況下,只要拍賣行態度好,自己也只能忍著。
雖然最終可以拿到屬于自己的那份錢,但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出手的那件東西在下一次拍賣會上升值,但這已經與自己無關了。
■拍賣行:陷入兩難境地
許多國內著名拍賣行的負責人都承認目前拍賣行業面臨兩難境地,即討賬難和征集難的問題,這中間是有著必然聯系的。因為擁有藝術品的藏家并不多見,他們具有著買家和賣家的雙重身份,因此拍賣行與之聯系是斷不開的,需要征集拍品時總會求著他們,而拍完后就開始面臨要賬問題。
如果拍賣行未及時結賬或給賣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,下次再想從藏家手中拿貨則難上加難,尤其是那些頂級拍品;反之,如果向大買家追賬太緊了,那么大買家下次也就會減少光顧次數――“我們太難了,兩頭都得罪不起。”
記者了解到,有些拍賣行為了兩頭都討好,最終只能自己墊付資金,這樣雖然可以解決一些問題,但是卻使自己陷入窘境――畢竟自家資金也有限,都墊付出去了只能影響自家資金周轉,而一些周轉不開的公司最終只能選擇倒閉。
記者手記
玩不起也別壞規矩
“既是道上的朋友,就應懂道上的規矩。”歷史上綠林好漢的這句話不得不翻出來,旨在提醒當今那些不懂規矩的人。收藏本是少數人的事,收藏是文人雅士的愛好,雖然這些都已經成為了老黃歷,但是規矩可不能丟――玩得起就玩,玩不起就退出,這事兒雖簡單,道理卻深奧。
難道這只是國內拍賣市場的特色嗎?記者的這個問題未經求證,只知道其中一些人在國外參加競拍時都能及時結賬,在國外的拍賣行眼內都有著良好的記錄。為何回到自家門口就改變了呢?我們應該設想一下,如果大家都這么玩,那便宜還能輪得上你占嗎?如果都怕占用資金,都欠著賬,誰還肯賣東西?那得多少拍賣公司倒閉?再說了,如果拍賣公司真要打起官司來,最終欠錢的肯定是輸家,那時可不是簡單的輸官司了,你在賣家及拍賣圈內可就輸掉了自己,大家都不與你來往,那你可就輸大了。
總之一句話,收藏拼的就是眼力,市場拼的可是實力,所以奉勸有些人:規矩點,別讓人看扁了。 (記者 楊玉峰)
微信掃一掃
返回
舊版